秦始皇消灭六国的历史过程,貌似一帆风顺:
秦始皇十七年(前230),灭了韩国;
秦始皇二十二年,灭了魏国;
秦始皇二十四年,灭了楚国;
秦始皇二十五年,灭了赵国,灭了燕国;
秦始皇二十六年,灭了齐国,统一全国。
没错,十年当中,秦始皇有李斯、尉缭子等谋士为其运筹帷幄;有王翦、王贲等能征善战的将军,为其浴血奋战,决胜千里。但实际上,一帆风顺的背后,却也有着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忍辱负重、艰难困苦。秦始皇因为焚书坑儒,因为严刑峻法,因为繁徭重役,落下了千古骂名,成为暴君的典型。加上如鲁迅所言的历史规律:短命王朝因为缺少替它说好话的人,因而多坏蛋,无好人。因此,秦始皇历来都是被妖魔化了的人物。就连他的声音、相貌,也被丑化为禽兽模样,即所谓“蜂准,长目,鸷鸟膺,豺声,少恩而虎狼心”(见司马迁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)。
概括而言,秦始皇的忍辱负重、艰难困苦,大致有如下四点:
一是要忍受母亲跟嫪毐淫乱的耻辱,扮演孝子。因为父亲庄襄王猝然去世,嬴政十三岁上便被立为秦王。因为年龄小,内外国事一概由丞相吕不韦、舍人李斯、将军蒙骜、王齮、麃公等人打理。后来,秦王母亲跟嫪毐淫乱,给予嫪毐以特殊的待遇,封其为长信侯,“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毐”。更为要命的是,嫪毐还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,凌驾于秦王之上,“事无大小皆决于毐”。后来,还把河(一作汾)西太原郡一带划为毐国。秦王长到二十一二岁时,再也无法忍受屈居靠跟母亲淫乱获得地位、权势的嫪毐之下的状况,决定反击,命令相国昌平君、昌文君发兵攻打长信侯嫪毐(《史记》说嫪毐矫王御玺以及太后玺派遣士卒准备进攻蕲年宫作乱,这恐怕是颠倒因果的说法。实际上很可能是,嫪毐在羽翼丰满的秦王的威胁下,不得已铤而走险,作最后一搏)。嫪毐败走之后,秦王重金悬赏捉杀嫪毐。清除嫪毐及其党羽之后,秦王又将母亲迁往雍地行宫。但是,为了统一大业,他忍受了母亲跟嫪毐淫乱的耻辱,接受了齐人茅焦的意见,把母亲从雍接回到咸阳,让她住回到甘泉宫。茅焦跟他说:“秦国要搞统一大业,但是大王却有迁谪母亲的名声,诸侯们知道后,恐怕都要反对秦国的。”
二是要忍受敌国间谍的捣乱继续任用外国人。韩国“疲秦计画”的郑国渠事件、吕不韦嫪毐的结党事件相继发生,使秦王心里十分不爽,对外国人心存疑忌,加上秦国一班宗室大臣又经常在他面前说些“诸侯人来事秦者,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”之类的话。于是,秦王下令驱逐所有在秦国任职的外国人。但是,李斯上了一道著名的奏章,《谏逐客书》,从历史到现实,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,说明为了秦国的利益,是不能驱逐外国人的。秦王看后,觉得有理,“乃除逐客之令,复李斯官”。
三是要冒被敌国杀手刺杀的危险。众所周知,在消灭六国的过程中和结束后,都曾经有敌国的勇士多次试图刺杀秦始皇。其中著名的是如下两次:一次是荆轲刺秦王。秦始皇二十年,燕太子丹害怕秦国军队进攻燕国,于是招募勇士荆轲前往秦国,以献出燕地图为名,接近秦王,图穷匕首见,试图趁势将秦王刺死。当然,荆轲的刺杀行动最后没有成功,他自己被秦王杀死。另一次是张良博浪沙锤击秦始皇。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,于公元前218年东巡。韩国丞相后人张良得知消息,找了一位大力士,为他打造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,埋伏在一个叫博浪沙的地方,准备锤击秦始皇所乘车。孰料,大力士铁锤击毙的,并非秦始皇本人,而是他的副车。秦始皇当然清楚,要消灭六国、完成统一大业,被敌国君主及其后人所雇杀手刺杀的危险,是随时都存在的。
四是必须承受过程的困难与反复。某年灭某国,说起来很简单,做起来却是件十分麻烦的事情:运送粮草,调兵遣将,战略部署,战术运用,抚恤伤残官兵……任何一次战役的胜利都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的。兵不厌诈,诸侯国并不甘心接受被秦国消灭的命运,总要作各种各样的抗争。兼并六国之初,秦始皇曾在一次要求丞相、御史给统一天下后的秦王朝商议出一个帝号的训令中,回顾了统一过程中六国出尔反尔的情形:韩国国王先是献出土地和御玺,表示愿意臣服于秦国。但是,很快又违背了约定,跟赵国、魏国联合起来(合纵)对抗秦国。赵国国王派遣李牧去跟秦国签订盟约,因此秦国放回了人质。人质返国之后,赵国很快就撕毁了盟约,进军太原。魏国国王开始时跟秦国约定,愿意纳入秦国版图,但不久便与韩国、赵国合谋,袭击秦国。楚国国王献出青阳以西国土,不久即违背约定,袭击秦国的南阳地区……六国之中,没有一个国家是乖乖束手就擒的。
人人都说秦始皇是暴君,但是,从他十余年间忍辱负重,不畏艰难困苦,不惧杀身危险,逐一消灭六国,统一天下的整个过程看,他的魄力、韧性、耐心,古往今来,是无人能及的。换言之,倘若秦始皇没有超强的意志与信念,他是不可能经过十年征战,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的。
|